中山影視城中國景區(qū)中的廣州街分布了兩百多米的騎樓建筑物,這些民國時期的建筑最能代表廣州的嶺南文化,是一個絕對值得推崇的完美之地,令人無限神往,下面給大家分享具體的詳細介紹。
中山影視城取名中山,一是因為他位于中山,二是以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為主線,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的建筑群,所以得名中山影視城,里面分為中國景區(qū)、日本景區(qū)、英國景區(qū)、美國景區(qū)和展覽館區(qū)五個部分,占地約100萬平方米。
渝帆曾在前面的文化中向大家介紹過里面的日本街區(qū)和美國街區(qū),本文接著向大家介紹中國街區(qū),它是濃縮中山先生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紀念地而建造起來的。
里面設有中山近代名人館以及南京中山陵、黃埔軍校、南京總統(tǒng)府辦公室、上海孫中山故居、廣州廖仲凱何香凝住所、廣州起義指揮部等二十多個景點。
本文重點向大家介紹中國景區(qū)的廣州街,這是一條長約200多米的老廣州騎樓建筑群,與北京路、上下九兩邊的建筑頗為相似。
不知道是疫情之后還沒有恢復的原因,還是我們當天去的時候天氣太熱,整個廣州街幾乎看不到游客,漫步其間,有一種被我們包場的感覺。
不過這對于游客而言,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人們可以在里面慢慢逛、盡情拍,不用擔心有人搶鏡,如果想拍一些漢服、古裝,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不用擔心游客太多而穿幫,可以放心的“穿越”回100年前的老廣州。
我們通過這組照片可以看到,全都是風格統(tǒng)一的騎樓,而這種騎樓是一種上樓下廊的結構。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
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這種建筑其實并不廣東本土的建筑,它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wèi)城的主體建筑。
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殖民者進入了印度等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于熱帶氣候,英國人很難適應。
為了創(chuàng)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他們在建造住宅時,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隨著殖民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
騎樓后來很快被人們接受,成為東南亞國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不僅可以擋避風雨侵襲,還能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huán)境,隨后也傳入華南地區(qū)。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為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布了《騎樓規(guī)則》,并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后,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
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1918年,廣州開始拆除城墻和大量西關房子,同時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這樣算下來,現在廣州最早的騎樓,差不多有接近100年的歷史。
而這條廣州街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按照100年前的騎樓而建造,斑駁的痕跡滿是歲月的滄桑。在這條廣州街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如廣州酒家這樣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百年老字號品牌。
不過我們去的當天,這些店面基本上都沒有開門,也不知道里的陳設與這些老字號到底有關系還是簡單的裝飾,個人覺得在這樣老舊的街道上,穿上百年前的長衫、旗袍等傳統(tǒng)服飾,肯定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