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10-12月采用10個品種的種子在同一試驗區(qū)、同一肥培管理條件下播種育苗,進行實生苗性狀比較,初步認為勐海大葉可以在華南、西南茶區(qū)種植,龍井43、烏牛早可以在北方茶區(qū)和高山茶區(qū)種植,其余7個品種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實生苗;品種;鑒定
我國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推廣短穗扦插育苗技術,生產中淘汰種子直播和移栽實生苗,到2010年全國無性系良種茶園占茶園總面積的41.2%,到2020年有望達到60%。隨著低溫、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加大,抗性育種成為新世紀的重要目標。茶籽實生苗主根長、根深,比無性系茶苗抗寒、抗旱,而且實生苗建設的茶園比扦插苗建設的茶園壽命更長,因此有關專家建議在北方茶區(qū)和高山茶園采用茶籽擴種建園。過去我國關于有性系選種的研究不多,將不同品種的種子播種進行苗期性狀比較尚未見報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適宜不同茶區(qū)種植的有性系或無性系良種種子后代,供茶葉生產上參考。
1 供試品種
從云南省引進勐海大葉種、云抗10號;從安徽省引進祁門種;從河南信陽市申林公司引進藪北種;從本所實驗基地采收的金萱、龍井43、烏牛早、玉筍;從湘西黃金村引進的黃金茶1號;從安化縣引進的云臺山種共十個品種的種子。供試品種的主要性狀見表1。
2試驗方法
2.1 茶籽的采收與貯藏
供試品種的種子收集在2010年10-12月進行。要求采收種子的時間在霜降前后一星期。
本所采收和外地收集來的種子攤放在陰涼室內,防日曬和干燥,時間長于1月的用細砂保濕。
2.2苗圃地的準備
2.2.1 土地翻耕二次
第一次在10月底至11月初,將苗圃地全面深翻,深度為30cm左右,曝曬10~15d。第二次翻耕10cm左右,結合平整土地、碎土,然后按畦寬1.3m作畦(畦面1m,溝0.3m)。
2.2.2平土施肥
在畦面上每667㎡撒施粉碎菜餅150kg,結合碎土、平土淺挖一次(10cm左右),使肥料與面土均勻混和。
2.2.3鋪放心土、劃行
本試驗采用生荒地的白砂泥,厚度約5cm。鋪放心土厚度要均勻,耙平后輕輕滾壓面土,再用劃行器劃行。
2.3播種
2.3.1浸種
播種前3-4d將茶籽浸泡在濃度為3%的多菌靈(含量50%)溶液中,每天換浸泡液一次,最后取出沉在水中的種子進行播種,而浮在表面上的應再浸泡2-3d后,用沉下的種子播種。
2.3.2播種期
采用冬播,時間是11月底至12月底。
2.3.3播種方式與密度
采用條播。使用行距8cm劃行器劃行,然后按株距為3cm點播種子。
2.3.4淺播與覆蓋
種子點播在約2cm的播種溝里,播種后采用生荒地的白砂泥覆蓋約2-3cm。在播種好的畦面上鋪上一層稻草,不見泥為度,不要太厚。雨天讓雨水將土浸濕或人工澆水濕透,然后采用地膜覆蓋。
2.4揭膜
在第二年4月上旬,當氣溫穩(wěn)定達到20℃以上時,茶苗開始出土,進入始苗期時,將地膜揭除。
2.5及時除草,保證茶苗的生長
3試驗結果及分析
3.1 出苗期與出苗率
每個品種隨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三個點,每點調查100粒籽,計算出苗率。2011年4-6月調查5次,2012年4-5月調查4次,調查結果見表2。
2010年播種的品種出苗率以黃金茶1號最高(78%),其次是藪北種(71%),云抗10號(66%),最低是祁門種( 26%)。201 1年將其中的7個品種重播一次,結果出苗率仍然以黃金茶1號最高(90%),其次是龍井43 (81.7%)、烏牛早(71.7%)、祁門種(73.7%)、金萱(71.3%)、云抗10號(67.6%)。由此可見2010年播的祁門種出苗率低(26%),2011年播的勐海大葉出苗率低( 40%),都是因為采收種子的質量問題,而絕非品種特性決定。筆者認為種子繁殖技術第一關就是種子質量。
以出苗率達10%為始苗期,出苗率達50%為盛苗期,7-10d出苗率無變化的為齊苗期。根據2011年、2012年二年的出苗率調查,參試品種的出苗期見表3。
本試驗參試品種在4月初已全部進入始苗期,盛苗期在4月中旬,齊苗期在5月初。而黃金茶1號與藪北種更早一點,在3月下旬即開始出苗,到4月下旬已齊苗。同一條件下出苗期遲早是由品種特性決定的。
3.2茶苗生長勢
2011年10月6~8日,對茶苗的株高、莖粗、葉片數(shù)、分枝數(shù)等4項指標進行測定,資料分二組統(tǒng)計:一組為對三個點隨機取樣,每點100株,計算平均數(shù);另一組為從品種中選擇的優(yōu)良單株計算平均數(shù),結果見表4。
從表4調查數(shù)據可見,茶苗的平均高度與粗度都達到了優(yōu)質茶苗的標準。分枝數(shù)與葉片數(shù)則體現(xiàn)其母本的性狀,玉筍、龍井43、烏牛早、藪北種分枝多,所以著葉數(shù)也多;相反,云抗10號、勐海大葉分枝數(shù)少,著葉數(shù)亦少。見圖1、2、3。
3.3抗寒性
2011年冬季至2012年春季,采用田間自然鑒定法進行鑒定,根據統(tǒng)一標準分級。于2012年2月8日、3月11日共調查二次。調查采取隨機取樣,每個品種調查三個點,每個點100株,然后根據三點兩次的平均數(shù)進行分析。凡葉片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為受凍葉,并進行分級,分級標準見表5,調查結果見表6。
按如下公式計算凍害指數(shù):ci =
式中:ci-凍害指數(shù);ni-各級受凍株數(shù);xi-各級凍害級數(shù);n-調查總株數(shù);4-最高受害級別。
根據凍害指數(shù),耐寒性分為:強(凍害指數(shù)≤10),較強(10<凍害指數(shù)≤20),中(20<凍害指數(shù)≤50),弱(凍害指數(shù)>50)。
長沙地區(qū)2012年元月份平均氣溫為4.1℃,最低溫度-2.2℃(1月25日);21-26日連續(xù)6d低溫,其中4d在0℃以下;1月5-24日低溫陰雨連續(xù)20d無日照。2月1-20日平均5.1℃,2月3日最低氣溫為0.6℃。該年度氣溫沒有達到大葉種的臨界低溫,但相對而言,勐海大葉抗寒性弱,6%的單株凍害達到4級,根頸部縱裂,整株凍死(圖4);2-3級也達到42%,這些茶苗雖然當時沒有凍死,但在春季生長中,難以恢復元氣??购员憩F(xiàn)中等的為祁門種;較強的為云抗10號、黃金茶1號、藪北種、云臺山種;抗寒性強的為龍井43、烏牛早、金萱、玉筍。
3.4抗旱性
2011年長沙地區(qū)7月份平均氣溫為30.1℃,降雨量僅為49.5mm,比正常年份減少57%;同時入夏早,5月20日最高氣溫達37℃;輕度高溫熱害有兩段時日7月1-7日、8月13-21日,中度高溫熱害7月19日-8月1日,持續(xù)14d,其中7月29日39.8℃。在整個夏天,沒有澆水灌溉,每個星期觀察1h2次,所有品種均沒有出現(xiàn)旱害,抗旱性較強。而在同一時期,扦插苗苗圃澆水3-4次,實生苗比扦插苗抗旱性強,這是肯定的。
3.5抗病性
采用自然鑒定法檢測參試品種的抗病性,在2011年整個生長期未打藥劑防治。觀察、調查結果:只發(fā)現(xiàn)10月份藪北種茶炭疽病危害嚴重。調查300株,其中0級30株,1級45株,2級75株,3級114株,4級36株。
按閻ci= 公式計算病情指數(shù),病情指數(shù)達到55.5%,為高發(fā)(高感)。其他各品種尚未發(fā)現(xiàn)茶炭疽病。
3.6芽葉顏色
當茶苗頂芽長到一芽二、三葉時,觀察其芽葉顏色。于2012年4月6日調查,將芽葉顏色分為黃綠色、綠色、微紫色、紫色四種顏色,調查結果如表7。
高山茶區(qū)和北方茶區(qū)一般為優(yōu)質綠茶區(qū),優(yōu)質茶色澤應一致,最忌花雜、紫芽。作為有性系,其實生苗不能有紫色芽葉,如果品種綜合性狀好,但有極少數(shù)微紫色芽葉,也應在苗圃及時除去。
4討論
良種實生苗比較是在苗圃期進行的,主要根據苗期性狀的整齊度和不良性狀率來決定取舍。從本試驗比較的十個品種來看,勐海大葉生長勢強,出苗整齊,芽葉顏色、性狀分離小,但抗寒性弱,宜在華南、西南茶區(qū)種植。龍井43、烏牛早的種子繁殖茶苗,出苗率較高,苗木健壯、整齊,抗病性、抗寒性均較強,分離小,宜北方茶區(qū)和高山茶區(qū)種植。黃金茶1號出苗率高,云抗10號、金萱出苗率較高,三個品種的茶苗生長勢強,但在性狀分離與適應范圍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藪北種是從日本引進的優(yōu)質蒸青綠茶種,但在本試驗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問題是炭疽病嚴重,筆者認為藪北種可作為育種材料,不主張其種子直接應用于生產。云臺山種與祁門種是國家級有性系良種,特別是祁門種制茶品質好,香氣高,要發(fā)揮其優(yōu)勢,服務于生產,需注重采種園的純度和種子質量。玉筍是藪北種的雜種后代,生長勢強,但其種子繁殖的茶苗,仍需進一步研究。
茶樹性狀的表現(xiàn)往往與苗齡有關,隨著樹齡的增長,性狀差異逐步明顯,因此決定性狀優(yōu)劣需要更長時間。筆者將繼續(xù)進行有性系品種選育,在下一步的試驗中將擇優(yōu)選擇部分有影響的品種繼續(xù)進行苗圃鑒定和比較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