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水比例基礎
要泡好一壺茶,除水溫選擇要正確之外,茶葉量與時間的控制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茶葉量與時間是成反比,即茶葉量愈多,沖泡時間要愈短;茶葉量愈少,沖泡時間要愈長,才可使茶湯濃度適中。
但是茶葉中可溶出的的成分是一定,如果茶葉少到“太少”,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如果要沖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這個最少的量是多少呢?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茶葉以為單位,水以㏄為單位,茶:水的比例應為1.5%,沖泡時間需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的濃度,而且只能沖泡一次,即使時間再延長,也不會使?jié)舛仍僭黾印?br>例如:以一個180㏄容量的蓋碗,沖水約八分滿,須放入約2.1克的茶葉,沖泡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二、鑒茶標準
世界各地茶葉的買賣,比賽茶的評鑑,採用的是鑑定杯的泡茶方法,茶:水的比例為2%,也就是用3g的茶,以150㏄的水來沖泡;沖泡時間為5—6分鐘,而且須將茶湯與茶渣分離。
因為如果使用1.5%的茶水比例來沖泡,遇到品質(zhì)較差的茶葉,會不容易沖泡出所需的濃度,因此將茶葉量略為增加,相對的時間便要縮短。但仍然只能沖泡一次。
三、小壺茶法
小壺茶泡法需多次沖泡,因此茶葉量要增加,相對的時間就要縮短。若以打算至少沖泡五次為例,茶葉的置茶量會因茶葉的揉捻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揉捻程度較為密實的龍井茶、工夫紅茶、玉露、煎茶、香片等,置茶量約為茶壺的1/4—1/5壺。
葉形較小或較細碎時約放1/5壺的茶葉,葉形較大時可放1/4壺。鐵觀音、凍頂烏龍、翠玉等揉捻程較為緊結(jié)的球型,茶葉置茶量約為1/4壺。
揉成條索狀的武夷巖茶和揉捻成針狀的白毫銀針,置茶量約為1/2壺。揉捻成自然彎曲,較為蓬鬆的白毫烏龍、包種茶、臺灣碧螺春等約放2/3壺的茶量。
置茶量與茶葉的揉捻程度、茶葉的大小、完整或細碎有相當大的關係,應依實際茶葉狀況斟酌調(diào)整。同一種茶,如果其葉形比原來的小或較為細碎時,應斟酌減少茶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