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背竹又名蓬來蕉、龜背蕉、龜背芋、電線草等。天南星科,龜背竹屬。
1.形態(tài)特征
龜背竹為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多年生老株蔓長7~8米,具粗壯的肉質(zhì)根,莖稈粗壯,莖內(nèi)由海綿狀纖維組成,內(nèi)含水分較多;外皮堅硬而光滑,表面具蠟質(zhì),幼莖深綠色,老后變成灰白色;節(jié)間短,每節(jié)有一圈節(jié)環(huán),節(jié)環(huán)下面有一凸起的新月
形葉痕,灰白色。節(jié)外生有大量肉質(zhì)氣生根,外皮黑褐色,常自然剝落,內(nèi)皮白綠色,上面布有不太明顯的小黑點,氣生根在潮濕的空氣中蔓延而不扎入土壤中。葉片巨大,近圓形,表面具蠟質(zhì)而光亮,濃綠色,葉背呈淡綠色,葉脈明顯。葉柄
粗壯而挺拔,直立或斜生,內(nèi)側(cè)有一道深溝槽。葉片中肋兩側(cè)有大型缺刻,中部的缺刻較大,上下的缺刻漸小,此外,每側(cè)各有一排尖卵形的大孔洞,并夾雜著一些橢圓形的小孔洞。
實生苗的葉片較小,呈心臟形或桃形,先端尖,淺綠色,沒有缺刻和孔洞。龜背竹沒有頂芽,新葉由莖稈頂端一片大葉的葉柄內(nèi)萌發(fā)而抽生出來。當新葉原始體分化完成后,苞片縱向裂開,隨后展現(xiàn)出淺綠色的葉柄和卷成筒狀的葉片,從新葉抽生到全部展開約需15天。隨著新葉的抽生莖稈也向前延伸一節(jié)。
龜背竹為雌雄同株,肉穗花序著生于頂端葉腋處,外面包著乳黃色大型苞片。肉穗花序呈短圓柱狀,頂端鈍圓。雄花著生于肉穗花序上部,略帶紫色;雌花著生在下部、黃色。花期8~9月,漿果淡黃色。
2.栽培變種
在我國栽培的龜背竹有一花葉變種,稱斑葉龜背竹,葉片上有大面積白斑;另一個栽培變種為長莖龜背竹,節(jié)間較長,直立性差,葉片稍小,栽培時最好能立一根支柱。
同屬植物約30種,在我國常見栽培的還有斜葉龜背竹,因植株較小,又稱迷你龜背竹。莖小,葉小,但葉柄較長,可達15厘米,葉尖向一邊傾斜。適于布置小型居室。
3.生長習性
龜背竹喜涼爽而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不耐寒,冬季室溫低于5℃時,出現(xiàn)凍害,不耐高溫,當氣溫升到32℃以上時生長停止,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耐強陰,在直射陽光下葉片很快變黃干枯,可在明亮的室內(nèi)常年陳設(shè)。要求深厚和保水力強的腐殖土,土壤ph值應(yīng)在6.7~7.5。
龜背竹怕干燥,耐水濕,要求高的土壤濕度和較高空氣濕度,如果空氣干燥,葉面會失去光澤,葉緣焦枯,生長減緩。氣生根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為了使莖稈堅實、葉片挺拔,施肥應(yīng)注意增施磷、鉀肥。
4.繁殖方法
可采用播種法和扦插法繁殖。北方盆栽龜背竹時,獲取種子比較困難,多采用扦插繁殖。
(1)播種法
播種繁殖龜背竹時,采取室內(nèi)盆播。播后置于20~25℃下。溫度過低,種子容易腐爛。因龜背竹種子粒大,采用點播,播種前用40℃溫水浸種8~10小時,播后25~30天發(fā)芽。
(2)扦插法
多在春、秋季兩個生長期中,采用枝段扦插繁殖。扦插時選用組織充實、生長發(fā)育健壯、營養(yǎng)物質(zhì)充足而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枝條作插穗。枝條過嫩易腐爛,過老則生長緩慢。插條長度為20~25厘米,插穗下端剪成一馬耳形
口,以利于養(yǎng)分吸收;剪掉基部的大葉,保留上端幼小的葉片,供長根和發(fā)育的需要。短的氣生根可以保留,以吸收水分利于發(fā)根。為促進傷口愈合生根,可將插穗放在維生素b12藥液中浸泡2分后,扦插在純沙中。插入深度為插條的1/2。
株行距為10厘米×15厘米,插后應(yīng)立即澆1次透水。
插后放在空氣流通、溫暖而濕潤的陰棚內(nèi),切忌陽光直射。在生根過程中,濕度要保持在90%左右,過干不易生根,過濕則導(dǎo)致插穗基部腐爛。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4點,用與棚內(nèi)溫度相近的水噴灑葉面各1次,保持溫度在25~27℃,40
天以后,開始發(fā)根。插條生根后,插條上的腋芽也開始萌動。扦插苗要及時移至大小適當?shù)呐柚?放置半陰的地方,同時開始定期澆水。在澆的水中摻些充分腐熟的餅肥水,濃度以10%為宜。10月將花盆移入室內(nèi)中午強光不直射的地方。
為使幼苗加速生長和盡早成型,越冬期間需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15℃左右。一般用上3~4年時間,可將一株幼苗培養(yǎng)成株高達1米左右的大型龜背竹。由于龜背竹分枝少,采用上述常規(guī)扦插法繁殖龜背竹,繁殖系數(shù)低,成型慢,且繁殖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欣賞龜背竹。
云南徐云川報道的家庭盆栽龜背竹繁殖新法,觀賞、繁殖兩不誤,而且繁殖系數(shù)高,生長成型快。具體做法是:
第一,5月天氣轉(zhuǎn)暖,用利刀從尾部向頭部一節(jié)一節(jié)地將母株莖稈切斷,切時勿傷及氣生根和芽眼。頭部保留2~3條根和4~5片葉不切,以保持一定的觀賞株形和正常生長。切后各段保持原形,仍留盆中,切口涂上草木灰或硫磺粉,頭部
不穩(wěn)可用竹竿固定。而后最好置于室外半陰、晚上能接到露氣的地方。仍放原處也可。
第二,移栽后管理。加強肥水管理,到6月上旬,每個切段的節(jié)上均會萌發(fā)出一片幼葉。到7月中下旬,每節(jié)都有2~3片葉時,可進行翻盆移栽。方法是:先將盆土完整扣出(勿損傷葉片和碰斷幼根),然后將土刨開,抖去舊盆土,將根
分開,剪去過長的根,盡量保留須根,傷口用草木灰涂一下。
隨即分別上直徑為20厘米的盆,頭部大苗上原盆。上盆后澆足水,先放置蔭蔽處兩周,保持空氣濕度,再逐漸移置半陰處進行正常的肥水管理。到當年年底,小苗可長成具有5~7片葉的小型盆栽龜背竹,原母株頭部分盆后生長更快。如置于室外半陰處,基本上25天長1片葉,年底可成為具有9~11片葉的大型龜背竹。
該方法利用原發(fā)達的根系先長苗后分盆,成活率可達100%。采用此法要注意:切母株時千萬不要傷及芽眼,損壞后沒有替代的芽;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更有利于生長。
5.栽培養(yǎng)護
盆栽龜背竹培養(yǎng)土可由腐葉土、園土、河沙各1/3配制而成,內(nèi)摻少量的骨粉、豆餅渣等為基肥。
(1)肥水管理
龜背竹喜濕潤環(huán)境,但若盆土積水會導(dǎo)致爛根,植株停止生長,葉子下垂,葉片失去光澤、表面凸凹不平。澆水時要掌握寧濕勿干的原則,保持盆土濕潤,但不積水,并且要做到“二多二少”,即高溫干燥季節(jié)多澆水,冬季少澆水;生長旺盛植株多澆水,新分栽苗少澆水。冬季盆土宜偏干,需每隔5~7天用溫水噴1次葉面,15天左右用濕細布擦拭葉面1次,以保持葉面清新光亮。
為使龜背竹葉片翠綠常青,生長期宜每周追施1次以氮肥為主的薄肥或復(fù)合化肥或腐熟的液肥,做到薄肥勤施。生長高峰期加施1~2次根外追肥:用0.1%尿素與0.2%磷酸二氫鉀對成水液噴至葉子的上下兩面,冬季停止施肥。
(2)株形控制
為防止龜背竹葉柄過長、株形顯得零亂,影響觀賞效果,可在新葉即將伸出葉鞘時葉面噴灑50毫克/千克多效唑或1500~2000毫克/千克的b9 ,可使成株新葉葉柄長度縮短,藥效一般可維持1個月左右。
龜背竹葉片趨光性強,放置地點不當會使其往一個方向生長而造成偏冠。為解決這一問題,平時可將其放在上部和南側(cè)有遮陽物(透光率40%)而其他方向無遮擋的地方。這樣可使葉片挺立,從哪個方向看都好看。無上述條件者,可
每隔5~7天將盆轉(zhuǎn)180°,也可解決偏冠問題。龜背竹雖然耐陰,但久置暗處,會使新葉生長不良,老葉也失去鮮綠和光澤。所以久置室內(nèi)的龜背竹應(yīng)定期移至室外蔭蔽處養(yǎng)護一
段,使其恢復(fù)生機。
龜背竹生長較快,宜每年春季換盆1次;若氣生根太長可適當剪掉;對于大型植株還要注意及時設(shè)立支架并進行綁扎,以防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