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葉蜂科。華北地區(qū)均有發(fā)生。主要為害柳樹,北京公園、綠地、湖岸、行道等處的垂柳上發(fā)生為害較普遍。
成蟲體長5毫米左右,翅展14毫米左右。體土黃色,有黑色斑紋,頭土黃色,正中有黑色縱帶,前胸背板,腹部側(cè)邊緣,第6、7節(jié)背板的后緣及第8、9節(jié)均為土黃色,其余為黑色。卵橢圓形,灰白色。幼蟲污白色,體長12毫米左右,有腹足8對,胸足3對。
蛹為黃白色。繭為長橢圓形。
北京一年1代,以老幼蟲在土中結(jié)繭過冬。次年4月中、下旬成蟲羽化,產(chǎn)卵于柳葉邊緣的組織內(nèi),一處一粒。幼蟲孵化后,在葉內(nèi)啃食葉肉,受害部位逐漸腫起。
4月下旬葉邊緣開始出現(xiàn)紅褐色小蟲癭,幼蟲藏在其中取食。蟲癭一般在葉緣與主脈之間,逐漸增大加厚,上下鼓起,呈腎形或橢圓形,大者可長達(dá)12毫米左右,寬6毫米左右,呈紫褐色。一片葉上有一至數(shù)個蟲癭,嚴(yán)重時,在樹下舉目可見到蟲癭。
帶癭葉提早變黃,影響樹木生長和觀賞。幼蟲在癭內(nèi)一直為害到11月,隨落葉落在地面,從癭內(nèi)爬出鉆入土中或鋪裝地面磚縫土中作繭過冬。
檢查方法:初為害期主要檢查葉近邊緣處出現(xiàn)的紅褐色小蟲癭。平均被害葉率不超過20%時,不影響樹木生長和綠化功能的發(fā)揮。
防治方法如下:
于秋季開始落葉時,隨時掃除落葉并處理,消滅癭內(nèi)幼蟲。
小幼樹可及時摘除蟲癭葉,消滅幼蟲,防止逐年增多。
蟲量多嚴(yán)重的樹,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幼蟲全部孵化,蟲癭剛鼓起至形成黃豆粒大的紅色蟲癭時,噴100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或800倍的50%殺螟松乳油,或1500倍的20%菊殺乳油,殺幼蟲效果較好。最好在傍晚時噴藥。
幼樹可在根部埋施15%涕滅威顆粒,內(nèi)吸殺蟲劑,干徑每厘米用藥1.5~2.0克;在樹干周圍須根最多處挖3~5個弧形溝,溝底要平,將藥均勻撒在溝底并覆土,然后澆足水,藥效期1個多月。
大樹或難于防治的可于4月下旬至7月中旬,用高壓注射器在周圍根上或樹干基部周圍,往樹體內(nèi)注射1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干徑每厘米用稀釋好的藥水15~20毫米。一般干徑15厘米以下的樹打2針,干徑每增加7~12厘米增打1針。
打針位置要分布均勻,并盡量對著樹冠上的大主枝。打針深度,因樹大小不同,一般6厘米左右。往里注藥時,使藥液緩慢進(jìn)入即可,不能急于加壓過大,以免將針孔附近的樹皮脹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