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的療效迅速,服用方便,是中醫(yī)臨床應用zui廣泛的一種劑型。然而煎法不當,就會影響療效。煎中藥大有學問。
(1)煎藥前,應將要煎的藥加水浸泡1小時,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每次加水量以沒過藥面為宜。也可以采用以下公式來計算加水量:煎水量=10 毫升x藥的重量(克);第二次煎水量=6毫升x藥的重量(克)。例如1劑中藥重50克,加水500毫升,第二次加水300毫升。還要注意解表藥略加少一點,滋補藥應略為多一點。
(2)煎藥前選好藥罐,以砂鍋和陶土罐為,鐵、銅、鋁、錫等金屬鍋不能用來煎藥,這是因為中藥所含鞣酸、有機酸等成分可與上述金屬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沉淀物,有害身體及降低藥的有效成分。藥罐使用后隨時洗凈,保持清潔。
(3)煎藥時間,一般*次煎應在沸后煎20分鐘;第二次或第三次煎應在沸后煎15分鐘。解表藥每次略短3分鐘~5分鐘,滋補藥每次略長3分鐘~5分鐘。
(4)每劑藥連續(xù)煎三次,zui后把藥渣中所含的藥汁也擠出來,將三次煎液合并在一起,分服。煎后一次取藥液成人為100毫升,小兒為50毫升~75毫升為宜。
(5)煎藥的火候應先武(急火)后文(慢火),即開始用急火,煎沸后改用慢火。一般藥都用這樣的火候,為的是煎出全部的有效成分。但解表藥(如傷風感冒藥)則始終用急火為宜,解表藥多為松泡芳香藥,急火是為了取其芳香之氣。另外,某些毒性藥(如烏頭、附子、狼毒等)宜慢火久煎,可降低其毒性。滋補藥也宜慢火久煎。
(6)煎藥有時要按配伍藥物的質地情況分別處理。質重者應先煎10分鐘;芳香類葉、花晚投入10分鐘;膠類應加入藥液中溶化后服,子粒等易刺激咽喉藥應將紗布包好放入煎劑中。
(7)煎藥時如不慎煎干、焦糊應棄去,不可再加水煎煮,尤其是藥中的附子、烏頭、南星等毒藥,煎干后服用易引起中毒。
用熱水瓶煎藥不好
一些地區(qū)的病人為了圖省事,有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那就是將藥物浸泡在熱水瓶(保溫瓶)中煎藥。這樣煎藥的療效差,對人體健康十分不利。這是因為:
(1)先高溫后低溫是水溫隨熱水瓶熱輻射、傳導及對流的時間延長而造成的,這樣的溫度變化,藥物的有效成分很難全部釋放出來,加上熱水瓶的溫度一開始就不能到達沸點,因此有效成分就更難溶出了。同時由于藥材開始即受高溫,使外層凝固、緊縮,特別是含淀粉或蛋白質的藥材更受影響。
(2)熱水瓶是密封的容器,某些帶有揮發(fā)性的有害物質無力通過水蒸氣散發(fā)出去而保留在藥液中,自然可以產(chǎn)生一些毒副作用,尤以某些有毒藥材(如附子、烏頭等)因溫度達不到沸點,其毒性更不易減少或消除。這樣的藥液喝下去對人體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