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1年閩茶首度在世博會亮相后,閩茶便頻頻出現在世博會上,為中國展區(qū)添彩。事實上,閩茶屢屢亮相世博,也是希望借世博會的人氣來拓寬中國茶葉的銷量。然而,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閩茶的銷路卻越走越窄,清末國力的衰弱自然是最重要的背景原因。
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是第一次有中國官員參加的世博會。在浙江海關文書李奎所著的《環(huán)游地球新錄》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閩茶的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了。這屆世博會中國參展的商品共計有720箱、6801種,以工藝品居多,其中絲、瓷器、綢貨、雕花器、景泰藍在各國產品中被推為第一。中國茶葉雖然仍被“叫好”,卻因為摻雜過多,采用大箱散裝,同時缺乏嚴格的質量等級區(qū)分,不便零售,造成了銷路不理想的窘況。
1878年法國巴黎世博會舉行時,中國愈發(fā)處于內憂外患的時期,而那一年中國參加世博會的境況也更為蕭條窘迫,與會的馬建忠不僅沉痛地感慨:“有論中國賽會之物,掛一漏萬。中華以絲、茶為大宗,而各省所出產之綢,未見鋪陳,各山所產之茶,未見羅列。”
這一時期,國際社會對于中國茶的評價已然大不如前,印度茶、錫蘭茶則成為福建紅茶的強勁競爭對手,試圖將中國茶擠出國際市場。福州海關《1889年福州貿易報告》的資料顯示,1886年至1889年間,福建紅茶每年出口量分別為9811萬磅、7927萬磅、7563萬磅、5816萬磅。其后,這一衰弱的趨勢繼續(xù)蔓延。以福州茶埠為例,最盛時茶每年出口70多萬擔,1890年減少為39萬擔,1901年只有29萬擔。1906年的紅茶出口比1903年狂瀉270%,綠茶下降50%。
國際社會對于中國茶的評價直至民國時期才開始重拾升勢。1915年的巴拿馬世博會,中國茶葉被譽為“品質優(yōu)美,甲于全球”,閩茶也因其表現出色,獲得了多項殊榮。盡管如此,由于國際茶業(y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茶葉已然失去了獨當一面的霸主地位,如何在競爭中取得更好的優(yōu)勢,是百年來中國茶葉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