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茶香,夏茶澀,秋茶好喝無人摘”,古往今來,每個喝茶的人都知道,一年中的茶葉,以春茶最好。于是,三春之茶一直都是人們最珍愛的上上佳品。這三春之茶,古代有叫頭崗、二崗、三崗直至十崗的;有叫一火、二火、三火的;也有叫做孟春、探春、仲春的......茶葉被工業(yè)化以后,同樣的春茶,根據(jù)茶葉條索體形大小不同,又統(tǒng)一為“春蕊”、“春芽”、“春尖”,這就是后來云南曬青毛茶(那時叫做滇青,今天叫做普洱生茶)的一級、二級、三級滇青。不管名字怎么叫,反正印證的就那句話:春茶最好!
中國是個講究美食文化的國家,尤其是太平盛世,總習(xí)慣鬧騰出不同凡響的“怪物”以示我之高遠(yuǎn)深邃,于是就有了“清明茶葉是個寶,立夏茶葉變成草,谷雨茶葉剛剛好”的經(jīng)典論語,代代奉承,追逐著“早春”的萌動,兼還有越演越烈之勢。這種鬧,罪魁禍?zhǔn)桩?dāng)然要數(shù)陸羽,是他第一個炒作了春茶,并在1200多年前所著的《茶經(jīng).三之造》中,公然倡導(dǎo)說“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全然置夏茶如無物!這還姑且罷了,他竟然忘記東晉“賈謐二十四友”成員之一的杜育曾寫道:“月維初秋、農(nóng)功少休,結(jié)偶同旅,是采是求”的史實,即置采集秋茶于不顧,主張全面采摘春茶,忽略余后;奇怪的是;陸羽著《茶經(jīng)》,曾多次引用杜育的觀點,他不可能不知道杜育描寫了采摘的景象,究其用心,可見他對春茶的推崇!到了宋代,那個叫做蔡襄的制茶師傅,硬生生搞出個“水線銀芽”的貢茶,把包裹著幼嫩芽頭的若干“鱗片”剝?nèi)?,只留下凸凸?ldquo;真蕊”,伏貢天朝。幸好徽宗趙佶識貨,他在《大觀茶論》里發(fā)出御召:“采茶不必太細(xì),細(xì)則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芽已老而味欠嫩;須谷雨前后,覓成帶葉微綠且團且厚者采焉......”徽宗英明,雖然杜絕了雕琢,可強調(diào)的,還是“春茶好!”
這之后,“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波及社會各界、王公貴族、文人騷客。已至于在茶鄉(xiāng),為爭得諸多顏面,每戶茶農(nóng)家里一般都藏有金子般珍貴的早春茶......
是啊,春茶好!
好在哪里?
好在習(xí)慣!好在老祖宗都說它好,好在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好在故事連連!好在我的兩孔鼻子能夠嗅覺到春茶的清香、甘醇、綿延!好在那“淡淡的綠,如春天的氣息”,好在“悠悠天香如佳卉之靈氣!”
......
有一日,我把這中國人公認(rèn)的早春的茶推薦給外國同行友人,我說:“春茶是最好的茶,是最受歡迎的茶品,可以‘大錢糧’矣!”我沒想到,我這多年的友人卻問我:“證據(jù)?”
他竟然說:“春茶何以為優(yōu)?”
“春茶何以為優(yōu)”?在笑話了我的先烈的侃侃后,我告訴了那個外國同行友人春茶之優(yōu),我說“春茶優(yōu)”,優(yōu)在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和諧、愉快——
茶樹的代謝有兩類:“氮”(n)代謝和“碳”(c)代謝。春茶期間的茶樹是以“氮”代謝為主,所以您此時看不到茶樹的花和果,看到的,只是呼呼啦往上長的莖葉。雖然此時有少量幼嫩果實發(fā)育,但由于沒有“茶花”的參與,茶樹生育、生殖系統(tǒng)代謝是第二位的,樹體合成的含氮物質(zhì)多,也就是含“氮”的“氨基酸”合成較多。“氨基酸”是鮮爽物質(zhì),茶的滋味必然是“鮮爽”的!此時,茶樹生殖、生育的“碳”代謝不旺盛,可以轉(zhuǎn)化的淀粉及終極產(chǎn)物——糖分不多,于是,相伴的多酚堿等呈味物質(zhì)顯現(xiàn)出來的“苦味”就必然張揚,夠成春茶“香、鮮、爽、苦”的特征!這“特征”被喝了以后,就是港、澳、臺、粵地區(qū)茶人所說的“霸氣”、“生津”、“鳴泉”......
進(jìn)入夏季和秋季以后,茶樹枝葉茂盛、花果繁多,“氮”代謝和“碳”代謝兩相競旺,并以“碳”代謝旺盛于“氮”代謝(茶樹花果吸收營養(yǎng)占總量的53.7%),半數(shù)以上的營養(yǎng)被生殖系統(tǒng)吸收,茶單寧合成多;加之高溫和強光照,含“苦味”和“澀味”的茶多酚類物質(zhì)合成多于其他物質(zhì),鮮爽物質(zhì)合成比例下降,“鮮爽”的味覺自然下降,所以苦澀感覺多于“鮮爽”。這就是夏茶“澀苦”不好喝的根本原因!秋季茶樹花果逐漸成熟,淀粉和糖分物質(zhì)含量增加,“苦澀”味減弱,形成秋茶味淡,鮮味不足,甜味突出的特點。
春茶好??!好在各諧統(tǒng)一,好在有古人的引導(dǎo),好在有今天的科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