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與栽培技術杜鵑的繁殖方法有壓條、嫁接、扦插、播種等方法。
①壓條繁殖。3~5月選用植株中部的健壯枝,在分枝點6~8厘米處,進行環(huán)狀剝皮,以傷及木質部為度,用塑料薄膜包扎呈口袋狀,袋內填充培養(yǎng)土,注意保持土壤濕潤,10-11月便可切割移植。
②嫁接繁殖。嫁接用來繁殖名貴的品種,春季發(fā)芽前,用杜鵑野生種作砧木進行切接。繁殖西洋鵑用靠接法,將西洋鵑的嫩枝嫁接在生長旺盛的毛杜鵑上,一般在4~8月進行,嫁接后30--50天即可成活,60天左右剪離母體。冬季移入室內陽光充足處養(yǎng)護,成活后l~2年即可開花。
③扦插繁殖。6~8月進行嫩枝扦插。選用一年生粗壯、節(jié)間短的枝,剪成3~5厘米長的插條,頂部留葉2~3片,扦插在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中,保持溫度25--30℃,并遮蔽陽光,經(jīng)1個月左右生根。幼苗在次年春天移植上盆,第三年可開花。
④播種繁殖。多用于培育新品種。其方法是開花時進行人工授粉。常綠樹種當年及時播于溫室;落葉樹種可貯藏到春季播種。保持18--20℃,約15天后發(fā)芽,培養(yǎng)5~6個月即可移植。
杜鵑蟲害很少,病害常見的有褐斑病和葉腫病。
防治褐斑病:一是要加強栽培管理,適當加施硫酸亞鐵,及時摘除病葉并集中燒毀,植株問保持通風透光,以消除發(fā)病條件。二是藥劑防治,發(fā)病期間,噴灑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施用其他殺菌劑。
防治葉腫病一是春季盆栽杜鵑移出溫室后,應放在通風透光處。二是于春季牡鵑發(fā)芽前,可噴灑1渡美度石硫臺劑,以殺滅越冬病菌。展葉期間,可噴灑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通常每隔7 -10天噴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