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茶,好像多與禪寺、僧人有些關(guān)系。見之于載籍,《隋書》記文帝楊堅得老僧指點,采南山之若,煮爾飲,頭痛頑疾霍然而愈?!杜f唐書》也有宣宗李忱沼見僧人,以長壽之道垂詢的事,宣宗得到的回答是:”臣少也賤,素不知何為藥,唯嗜茶。凡履處,惟茶是求,或過百碗,不以為厭。”--祛病、強身、健體,茶之功效使然,卻總偏有一位僧人來做”引子”。茶與禪,茶道與禪機,莫不真有緣份?大關(guān)縣有座翠華寺,翠華寺里培育出了著名的翠華茶,其緣起、轉(zhuǎn)歸,也有一位僧人扮演了主角。
翠華寺坐落在大關(guān)縣城南郊翠華山麓,始建年代不詳。丘崗環(huán)抱,林泉幽深,青藤緣墻,竹影搖曳,是一個極為清凈的去處。寺內(nèi)右有觀音殿,左為玉皇閣、雷祖廟,正殿懸唐有耕題”甘露流珠”橫匠;陳鵑題聯(lián),'聯(lián)語云:”翠色擁山崗,楊柳枝頭甘露潤;華崖開世界,桂花香外白云飛?!闭铋茈H有張贊卿手書”桂繞蓮臺”橫匾;張維翰題聯(lián),聯(lián)語云:”風(fēng)景未全殊,野寺尋碑存舊貴;滄桑經(jīng)累易,蓮臺補桂繼先芬。”--匠額、題聯(lián)都是晚清、民國時文人遺墨,且文辭、筆致也不值得太多稱道,但其中提到的”桂花”卻是翠華寺里最彌足珍貴的靈異之物。據(jù)民國《大關(guān)縣志》記:丹掛有兩株,植于玉皇閣前,主干參天而起,枝葉青碧如蓋,悠悠馨香襲人。更有奇特處,每逢霽雨初歇,丹桂的葉片上便有星星點點的斑紋閃現(xiàn),并拼組成一個”貴”字。何以如此?玄機奧妙,無人參悟得透。恰因這丹桂的存在,翠華寺聲名在外,成為一方的勝跡。
清嘉慶年間,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叩開石門關(guān),循關(guān)河上行,在霏霏細雨中走進了大關(guān)廳城。僧人顯然是慕名而來,進了廳城便一路打聽,徑直找到了翠華寺?;緟裁U院清幽,香煙繚繞,鐘罄聲聲。僧人仁立玉皇閣前,默默地看著丹桂,那參天而立的主干,那青碧如蓋的枝葉。時光在無聲地流瀉,不知過了多久,纏綿了半天的淫雨突然止歇,云隙開處,日光灼灼,從云隙間漏下,丹桂樹的葉片上果然便有了星星點點的斑紋顯現(xiàn),諦視良久,那葉片上的斑紋竟拼組成一個彰目顯眼的”貴”字。--”翠華丹桂百年物,干老根深氣猶足。葉上新點'貴'字得,花開釀酒色碧綠。”--很難說是因為”貴”不可言的丹桂樹挽留,抑或?qū)ひ捯挾鴣淼纳藙e有一番情愫,總之,云游四海的僧人不想再去云游了,就在翠華寺里尋一個住處,平平靜靜地把自己安頓下來。
這僧人也是一位茶癡。翠華寺中丹桂的靈異早有耳聞,尋蹤而來,眼見為實,一生的歸宿便無可改變地定向了。在市俗眼里,”貴”不可言是異兆,是祥瑞。而僧人憑著閱歷和獨有穎悟的慧心,把它看作特殊自然條件下的特殊景觀。天之予人,不在言其”貴”,而在昭示耕耘。僧人荷鋤肩擔(dān),把寺院里的空地清理出來,播下隨身攜來的茶種,精心蒔弄。晨鐘暮鼓,佛門弟子該做的功課做完后,僧人便不離不舍地守護著他播下的種子,看著它萌芽、出土、抽條、生機勃勃地長高,催生出鵝舌樣的嫩葉。翠華寺茶園里的變化,在從來沒有想到過種茶的大關(guān)廳百姓中引起了轟動。慕名而來者,有誠實信佛的善男信女,討一包新茶到峨媚朝山時作為供奉;有禮拜孔孟的士子,尋思借翠華茶的靈犀成就幾篇美侖美奐的文字,收獲那'”貴”不可言的前程;更有以稼稿為生的老農(nóng)老圃,乞得幾粒茶種以廣種植。”眾生無邊誓愿渡”,吾佛大德無量,有求者皆屬有緣。僧人盡可能地滿足各色人等的要求,幾年間,翠華茶走出了翠華寺,方圓數(shù)十里的翠華山上有了成片的茶園。
道光年間,翠華茶被欽定為大關(guān)廳向皇室貢奉的方物。禍矣?福矣?一方面,”一人龍門,身價百倍”,促進了翠華茶的生產(chǎn)和銷售。另一方面,”一甌之茗,傾百家之產(chǎn)”,百姓怎堪重負。禍今,福今,其實難以分割。
進入20世紀(jì),翠華茶更累獲殊榮。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印年代翠華龍井、翠華眉茶走進中南海,毛澤東品嘗了,周恩來品嘗了,到訪的國際友人也品嘗了;80年代,翠華茶3次獲云南名茶稱號;90年代,翠華茶再獲銀獎?!吨袊杞?jīng)》一書,對大關(guān)翠華茶有如下一段評價:”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黃綠,香氣清香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成朵?!?br>
翠華茶緣起于翠華寺,翠華寺至今仍在,但那位引種、培育出翠華茶的僧人卻是早早地就圓寂了。他沒有因茶而壽享遐齡,他連貢茶的甘苦喜憂都不曾體驗,他甚至連他的僧名和俗名都不曾留下。大德不言其善。茶與禪,茶道與禪機,或許真有相通之處。如是,只能依白樂天所為,”無由持一盅,寄與愛茶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