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菊花銹病
目錄
1. 相關(guān)圖片
2. 分布與危害
3. 癥狀
3. 病原
4. 發(fā)生規(guī)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藥械
相關(guān)圖片 分布與危害 銹病是菊花上的常見病害,也是重要病害,各種植區(qū)廣泛發(fā)生,危害嚴重。
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莖。初在葉片上現(xiàn)淺黃色小斑點,葉背對應(yīng)處也生出小褪綠斑,后產(chǎn)生稍隆起的皰狀物,皰狀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黃褐色粉狀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長十分衰弱,不開花或大量落花。葉片上病斑多的,葉緣上卷。 病原 pucciniachrysanthemiroze稱菊柄銹和pucciniahorianap.henn稱堀柄銹及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稱篙層銹菌,均屬擔(dān)子菌亞門真菌。puccinia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葉背,少數(shù)生在莖上,大小l-2mm;夏孢子黃褐色,球形至橢圓形,具刺,大小30-37×25-32(μm),具3個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葉背或葉柄和莖上,大小l-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橢圓形,大小38-55×23-32(μm)。p.horiana冬孢子堆黃褐色葉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黃褐色,長橢圓形至紡錘形或棍棒狀,大小30-52×11-17(μm),分隔處稍縊縮,基部狹窄,平滑,柄淺黃或無色,柄長50μm,不脫落。phakopsora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葉面表皮下,后期才開裂;側(cè)絲棍棒形,直或彎,無色至.近無色,長38-41.5μm;夏孢子淺黃色,卵形至橢圓形,具短刺,芽孔不明顯。 發(fā)生規(guī)律 銹菌潛伏在新芽中越冬,隨菊苗傳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條件下易發(fā)病。品種間對堀柄銹抗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如選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強的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切忌連作,保持通風(fēng)透光。適時灌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jié)駳鉁?。及時清除病葉和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3)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l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常用藥劑三唑酮、敵力脫、杜邦新星 防治藥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