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其中。可見茶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各民族間飲茶習慣也風格各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民族間民俗普洱的制作方法。
一、烤茶:烤茶是云南大理地區(qū)白、彝、漢等民族飲茶的一種方式。制作烤茶的方法是:將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邊或火爐上烤熱,放入茶葉,不斷抖動小陶罐,使茶葉在罐內慢慢膨脹變黃,待茶香四溢時,將沸水少許沖入陶罐內,此時罐內泡沫沸涌,茶香飄溢。待泡沫散去后加入開水燒漲,即可飲用。
二、藏族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品,常言道:”沒有喝過酥油茶,就不算到過青藏高原。”一般在每個藏包家庭都可以喝到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磚茶用水煮好,到出茶湯加入酥油(用牦牛奶制的黃油),再倒進一個細長的木桶中,用攪棒用力攪拌,使其成為乳濁液。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酥油和茶湯倒入一個皮袋中,扎緊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制作酥油茶也叫“打”酥油茶。酥油茶含有極高的熱量,香醇可口,喝上一口后讓人精神頓爽。
三、佤族擂茶:擂茶是佤族中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唐代樊綽的《蠻書》所載:“茶出銀生城(景東)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些記載實際上就與佤族飲用的擂茶是一致的。擂茶的制作方式是:將木擂缸擂好的茶葉加入生姜、芝麻、桂皮、細鹽等后放在陶罐內一起煮熱后飲用。擂茶一般具有清熱解毒、通經(jīng)理肺的功效。
四、布朗族酸茶:布朗族一直保留著食酸茶的習慣。酸茶的制作方法是:一般是將采回來的茶葉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十余日讓它發(fā)酵,再將其放入竹筒內再埋入土中,一個月后即可取出食用。酸茶可以幫助消化以及解渴,是布朗族人比較喜歡的食物,也是他們自己食用或互相饋贈的禮物。
五、傣族竹筒茶:竹筒茶是傣族的居家茶,主要用于家中待客。竹筒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將茶葉鮮葉殺青,揉出茶汁,再裝入到新鮮的竹筒內,放到火塘架上慢慢烘烤,等到茶烤干后,剖開竹筒取出茶,解散后用開水泡。“竹筒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保留了茶葉的芬芳,讓人有回到了大自然懷抱中的感覺。
六、基諾族涼拌茶:涼拌茶是基諾族至今仍保留著的食用茶葉的方法?;Z族人不僅自己喜歡食用涼拌茶,還把涼拌茶當做待客迎賓的食品。涼拌茶的制作方法是:將鮮嫩的茶葉用手工搓細柔軟后,放在大碗中,再加入黃果葉、辣椒、鹽巴、大蒜、酸螞蟻等作料,充分拌勻,放一會即可食用。涼拌茶的特點是清香鮮爽,十分美味可口。
七、白族三道茶:白族喜愛以三道茶待客,因為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道茶叫“苦茶“,其制作方法是:用小陶罐燒烤茶葉到黃而不焦、香氣四溢時,沖入開水,到出茶湯。這道茶一般比較濃釅,香味宜人,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道茶叫”甜茶“,其制作方法是:將乳扇(或者乳餅)、核桃仁和紅糖(或蜂蜜)等佐料倒入已經(jīng)兼制好的茶湯中。這道茶甜而不膩,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其制作方法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為佐料,沖茶兼制而成。這道茶甜中帶有麻辣味,喝后讓人感覺回味無窮,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八、納西族龍虎斗:納西族用茶和酒沖泡調和而成的“龍虎斗茶”,香高味釅,提神解渴。其制作方法是:將茶葉在火塘上烘烤,并不斷轉動陶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散發(fā)出焦香時,再往罐內沖入開水,燒煮3-5分鐘。同時,另準備茶盅,每只放上半盅白酒,讓后將煮好的茶湯倒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會發(fā)出“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把這響聲看成是吉祥的征兆,聲音越響,在場的人就越高興。“龍虎斗”同時還是治感冒的良藥,因此,“龍虎斗茶“提倡趁熱喝下。切記沖泡“龍虎斗”時,只能將茶湯倒入白酒中,萬萬不可將白酒倒入茶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