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名 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 屬鱗翅目,卷蛾科。別名小黃卷葉蛾、棉卷蛾、棉褐帶卷葉蛾。分布除西藏未見報道外,廣面全國各地。黃河、長江流域,常年密度較大。 寄主 茶、油茶、柑桔、梨、李、蘋果、桃、桑、棉等多種植物。為害特點 幼蟲卷結(jié)嫩葉,潛伏其中取食,造成鮮葉減少,芽梢生長受抑,受害嫩梢制成茶葉后碎片多,品質(zhì)下降。嚴重的茶蓬一片紅褐色焦枯狀。形態(tài)特征 參見棉花害蟲一棉褐帶卷蛾。(成蟲體長6—8mm,翅展15—20mm,黃褐色。觸角絲狀,下唇須明顯前伸。前翅略呈長方形,基斑、中帶、端紋深褐色;中帶前半部較狹,中央較細,有的個體中斷,帶的后半部明顯較前半部寬或分2叉,內(nèi)支止于后緣外1/3處,外支止于臀角附近;端紋多呈“y”狀,向外緣中部斜伸;翅面上常有數(shù)條暗褐色細橫紋;雄前緣褶明顯。后翅淡黃褐色微灰。腹部淡黃褐色,背面色暗。卵扁平橢圓形,徑長約0.7mm,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黑褐色,數(shù) 10粒成塊作魚鱗狀排列。幼蟲體長13—18mm,細長翠綠色。頭小,淡黃白色,單眼區(qū)上方有1棕褐色斑。前胸盾和臀板與體色相似或淡黃色;胸足淡黃或淡黃褐色。臀櫛6—8齒。低齡體淡黃綠色。蛹 9一11mm,較細長,初綠色后變黃褐色。2—7腹節(jié)背面各有兩橫列刺,前列刺較粗,后列小而密,均不到氣門;尾端有8根鉤狀臀棘,向腹面彎曲。) 生活習(xí)性 安徽、江蘇、浙江年生4—5代,江西5代,湖南5—6代,廣東6—7代,以3—5齡幼蟲越冬,部分地區(qū)以蛹越冬。安徽南部茶區(qū),越冬幼蟲于翌年3月中、下旬氣溫7一10℃時開始為害,4月上、中旬化蛹。1—5代幼蟲為害期:1代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2代為6月中、下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5代10月上旬后至翌年4月前。除一代發(fā)生較整齊外,以后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疊。二代發(fā)生為害最為嚴重。成蟲白天棲息在茶叢中,夜間出來活動,傍晚或清晨交尾,清晨把卵產(chǎn)在老葉背面,一、二代多產(chǎn)在中下部葉片上,三代多產(chǎn)在中上部,每雌產(chǎn)卵2—4塊,每塊60一80粒。初孵幼蟲爬至茶樹芽頂、枝梢上為害,大部分匿居在芽尖縫處,有的在嫩葉端吐絲卷葉,咀食葉肉。芽下第一葉上蟲口數(shù)量大,3齡后幼蟲常把附近數(shù)葉卷結(jié)成苞,蟲體藏在苞中取食,形成透明枯斑,后食量增加,常轉(zhuǎn)移芽梢繼續(xù)結(jié)新苞為害,每個幼蟲可為害1—2個芽梢或3—7片葉子。蟲體長大后從上部向下部老葉轉(zhuǎn)移,幼蟲老熟后在苞里化蛹。幼蟲活潑,3齡后受驚迅速倒退或離苞吐絲下垂轉(zhuǎn)移或落地。旬均溫18—26℃,相對濕度高于80%利其發(fā)生。天敵有赤眼蜂、卷蛾小繭蜂、茶毛蟲絨繭蜂、棉褐帶卷蛾黃蜂等。 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科學(xué)修剪,及時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fēng)透光,可減少茶小卷葉蛾的發(fā)生。(2)春季采茶時,注意捏死初孵幼蟲和苞內(nèi)大幼蟲。(3)成蟲發(fā)生期設(shè)置誘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4)在l、2齡幼蟲盛發(fā)期,每叢有蟲3.6頭時,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75%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濕性粉劑等900一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泊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精300—400倍液。(5)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濕條件下防治l一2齡幼蟲有效。(6)在卵期每667m2 釋放赤眼蜂8—12萬頭,寄生率可達70%一80%。此外還可用性外激素誘殺,也可噴灑茶小卷葉娥顆粒體病毒進行生物防治。作法:顆粒體病毒(aocv)田間用量每km2 20mg,相當(dāng)于25頭病蟲尸體的含量,對水125kg,于第1代或第2代幼蟲孵化盛期噴灑,當(dāng)代幼蟲發(fā)病率95%,能持續(xù)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