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茶的名目
在我國古代,茶的制成品造型樣式多種多樣,名目繁多。舉要如下:
(1)餅茶和草茶。
在唐代,始流行將茶葉研碎成粉末,即膏。制成茶磚或圓形茶餅,稱之為“餅茶”。 唐·李肇《國史補(bǔ)》載:“茶之名品,蘄門有團(tuán)黃。”此言“團(tuán)黃”,即圓形餅茶。
至宋代,福建建州茶入貢,陽羨(今江蘇宜興地區(qū))茶不再研膏,遂稱草茶。草茶盛行于兩浙。 歐陽修《歸田錄》云:“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茶)為第一。”自宋仁宗景祐(公元1034--1038年)以后,洪州茶、雙井茶、白芽茶逐漸盛行,為草茶第一。
世易時移,時至二十一世的當(dāng)今,研膏餅茶在我國社會上已經(jīng)失傳了,唯有的是草茶盛行。研膏茶工藝失傳,應(yīng)當(dāng)說是中國茶文化上的一種遺憾。
(2)片茶和散茶。
片茶,是茶葉經(jīng)蒸制研膏后,用模壓制成片狀的茶。
散茶,指干茶葉研磨成粉末狀的茶。
宋史《食貨志》下載:“茶有二類:一曰片茶,二曰散茶。片茶蒸造,實(shí)(于)棬模中串之,唯建(州)、劍(州)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
(3)香片和花茶。
香片,指成品茶葉加木樨、茉莉等花拌和而窖藏之,使氣味芳香,稱為香片。
花茶,是將香花放入茶胚中窨(讀“音”窖藏)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蘭、代代、玫瑰、柚花等。
(4)串茶。
串茶,唐代名茶。將茶餅連貫成串,故名串茶。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載:“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黏黑者,則已近乎建餅矣。”又唐·權(quán)德輿《陸宣公翰苑集序》載:“(張)鎰以泉貨(指地方貨幣)數(shù)萬戶為賮(讀“盡”,贈),(陸宣)公悉辭之,領(lǐng)新茶一串而已。“此言”新茶一串”,即為串茶。
(5)蠟面茶。
茶的一種,出于福建省建州。亦名“蠟茶”。
唐·徐夤(讀“寅”)《釣磯文集》載有《尚書惠蠟面茶》詩可證。宋·程大昌《演繁露》續(xù)集五《蠟茶》云:“建茶名蠟茶,為其(茶膏)乳泛湯面,與镕蠟相似,故名蠟面茶也。楊文公《談苑》曰‘江左(江南)方有蠟面之號’是也。今人多書蠟為‘臘’,云(言)取先春為義,失其本矣。”《元詩選》郝經(jīng)的《陵川集·橄欖》詩:“半青來子味難夸,宜著山僧點(diǎn)蠟茶。”可見蠟茶為可口之茶。
(6)貢茶。
古代有向朝廷進(jìn)貢的成規(guī),臣屬或藩屬每年要向朝廷進(jìn)獻(xiàn)土特產(chǎn)、珍寶和財物。茶就是重要的貢物之一,因而歷史上出現(xiàn)過各種各樣的“貢茶”。
唐代貴陽羨(今江蘇宜興地域)茶,每年要貢奉宮廷。
五代時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朝廷命建州貢茶,初造研膏,繼造蠟面茶,以后又加工精制,叫作“京挺”茶。(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代制作最精美的貢茶,當(dāng)屬印有龍鳳圖案花紋的“團(tuán)茶”。
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特制龍鳳圓模,派遣使臣就福建北苑造團(tuán)茶,以別眾品,龍鳳團(tuán)茶蓋始于此。 蘇軾《興龍節(jié)侍宴···以示定國也》詩:“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盌鋪粟盤龍茶。”此言“盤龍茶”,就是龍鳳團(tuán)茶。
宋真宗(趙恒)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丁謂為福建轉(zhuǎn)運(yùn)使,監(jiān)制御茶,始制鳳團(tuán)(印有鳳紋的團(tuán)茶)。后又制龍團(tuán)(印有龍紋的團(tuán)茶),歲貢宮廷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供皇帝專用),雖近臣之家,徒聞之而未嘗見也。(見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宋仁宗(趙禎)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蔡襄(字君謨)知建州,別擇茶之精者,造小龍團(tuán)十斤以進(jìn)獻(xiàn)朝廷,每斤為十餅。自小團(tuán)茶出而大龍團(tuán)苶遂為次品。蘇軾《以大龍團(tuán)報垂云新茶》詩:“揀茶分雀舌,賜茗出龍團(tuán)。”
宋徽宗(趙佶)《大觀荼論》言:“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茶),龍團(tuán)鳳餅,名冠天下。”宋·周紫芝《竹坡詞》一《攤破浣溪沙·湯》:“鳳餅未殘云腳乳,水沉催注玉花瓷。”
此外,宋時還流行一種“繡茶”。所謂繡茶,就是茶上點(diǎn)綴龍鳳花鳥、五色美果等飾物圖案的餅茶,專用于慶典。周密《武林舊事·進(jìn)茶》載:“禁中(皇宮中)大慶賀,則用大鍍甂(陶器皿)以五色韻(美)果簇饤(堆砌)龍鳳。謂之‘繡茶’,不過悅目(圖好看)。”